還記得剛工作那幾年,我每天早上都要重複同樣的動作:下載系統裡的 CSV 報表、打開 Excel 清理格式、再寄把相關數據取出來整理成 Presale 的檔案。
這整個流程差不多要花掉半小時,而且每天都一模一樣。
直到我開始嘗試自動化,這些麻煩的事真的變成「自己會跑的流程」。我才意識到,原來自己以前浪費了那麼多寶貴的時間。
很多人一聽到「自動化」,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工廠裡的機械手臂、無人駕駛汽車,或是企業等級的流程管理。
但其實,自動化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:
廣義來說,自動化就是 把重複性的任務交給系統,讓你省下心力,專注在更重要的事上。
為什麼我說你「一定要」學會自動化?因為它會直接影響你的效率和生活品質。
短期看起來沒差,但長期來看,會自動化的人每天多出幾個小時的時間累積下來,就能做更多事、成長更快。
自動化在技術領域裡也有不同的分類,每一種都有各自的應用場景:
流程型工具(例如:n8n、Zapier、Make)
工作流排程平台(例如:Apache Airflow、Prefect、Luigi)
程式碼驅動的自動化(例如:直接用 Python、Node.js 撰寫腳本)
類型 | 代表工具 | 特點 | 適合場景 | 優勢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流程型工具 | n8n、Zapier、Make | 拖拉節點、可視化介面、學習門檻低 | 跨平台資料同步、自動化通知、行銷流程、小型日常工作 | 上手快、直觀、可快速迭代 |
工作流排程平台 | Apache Airflow、Prefect、Luigi | 偏重任務排程與依賴管理,可處理大量批次任務 | ETL 流程、大型數據管線、機器學習訓練與部署 | 擴展性高、能處理複雜依賴 |
程式碼驅動的自動化 | Python、Node.js 腳本 | 完全自由、可高度客製化 | 特殊需求、非主流系統整合、高度彈性任務 | 靈活度最高、可完全掌控細節 |
簡單來說:
這三種方式並不是互斥的,很多團隊會把它們搭配起來使用。
學習自動化其實沒有那麼難。以 n8n 為例:
對初學者來說,n8n 是友好的入門工具;對工程師來說,它更是一個能快速搭建小型系統的框架。
自動化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,而是一種能讓你「把時間還給自己」的工具。
當你開始運用自動化,你不只是在提高效率,而是在打造一個更有餘裕、更能掌握主導權的生活與工作模式。